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重大成果。
一、古代的中国科技走在世界的顶端
早在距今约3000多年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日食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冶金业的问世。公元一世纪,西汉时期中国发明了造纸术。公元三世纪,中国发明了瓷器。到唐代,我们发明了火药。在宋朝时期,发明了指南针和印刷技术。四大发明登上历史的舞台,为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二、近代的中国科技发展历经千辛万苦
1840年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国家的政治经济遭受重大打击,从此中国退出世界科技的舞台,逐渐变的落后、贫困。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就是提倡科学救国,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科技抵御西方侵略。之后,清政府先后派出120名青少年出国学习,涌现出詹天佑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些归国留学生为中国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国首个学术研究机构——国立中央研究院,由蔡元培任院长;1929年,又组建了国立北平研究院。到1935年,全国已经有超过70个研究院,这时的中国科技已经不在与外界隔绝。
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的不平凡发展之路
新中国诞生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科技基础更是极为薄弱,科技事业几乎从零开始起步。1956年,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在“重点发展,迎头赶上”方针指引下,国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系,打破封锁,发奋图强,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4年,毛泽东、周恩来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以钱学森、华罗庚、朱光亚等为代表的海外专家学者破除一切艰难险阻,怀抱对祖国的浓浓感情,纷纷归国效力。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经达到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中大多数人成为了新中国各个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这一时期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下,涌现出了一批追赶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1959年,李四光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文革”期间,我国科技事业受到了极大冲击,发展陷入停滞。改革开放犹如一场及时雨,我国科技事业由乱到治,由衰到兴,迎来了新的春天。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使全国上下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此后一系列科技规划、计划相继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大幕开启,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为保证各项科技规划落地生根,加强对科技活动的管理和引导,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技计划。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集中解决重大问题的科技攻关(支撑)计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面向农村的星火计划等。
四、新时代迈向科技强国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科技发展再次提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绩,实现了从过去的追踪跟跑逐步向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踏上了从科技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已连续10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研发经费规模和强度实现历史性突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20.0%,远超同时期按现价计算的GDP年均增速。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
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为8383.6亿元,是1980年的130倍,1981-2017年年均增长14.1%。
(二)科技产出量质齐升
科学论文成果丰硕。2018年,国外三大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41.8万篇、26.6万篇和5.9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
论文质量大幅提升。2018年我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二位。
知识产权产出取得长足进步。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产出大国。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
(三)重大成果举世瞩目
原始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支持下,我国在量子科学、铁基超导、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CIPS干细胞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
高技术领域捷报频传。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等的支持下,我国高技术领域硕果频传。神舟飞船与天宫空间实验室在太空交会翱翔;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最大深潜纪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相继服役。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70多年来,中国科技事业走过不平凡的发展之路,印证了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党的二十大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对新时代如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突破方向、提出了具体任务、剖析了薄弱环节。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鼎力传承老一辈科技人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勠力同心,奋勇突破,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而不懈奋斗。
(本文为云顶集团平台洪国延在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发言材料)